关闭

如何构筑飞行安全的“心理长城”?

2025 / 02 / 25

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面临诸多压力源,复杂天气、航班延误、意外情况以及疲劳等相互交织,对机组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构成严峻考验。设想一下,在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跨洋飞行中,飞行员不仅要应对长时间专注带来的工作疲劳,还要持续关注航路上不断变化的天气状况。一旦空中出现突发情况,他们将面临茫茫大洋上孤立无援的困境,以及数小时之外备降机场的陌生运行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大的心理复原力就如同一副坚固的铠甲,能够帮助飞行员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保持冷静、稳定的心态,迅速调整应对策略,确保飞行任务顺利完成。

对飞行员而言,复原力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更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因素。它是飞行员在遇到干扰时以及之后能够调动包括主观能动性在内的所有积极因素,以迅速恢复并维持所需操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拥有强大复原力的飞行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像经验丰富的战士一样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化解危机,保障旅客和飞机的安全。那么,我们要如何构筑飞行员复原力的训练防线呢?

惊吓效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遭遇变化、压力、困难或挫折等情况下,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有效应对挑战,并从困境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对飞行员而言,复原力是其“心理铠甲”。国际民航事故数据库的研究表明,在进近与着陆阶段发生的事故中,不少事故都与机组惊吓反应失控密切相关。

一是决策冻结。2018年,某航空公司航班在遭遇风切变时,机组在长达4.3秒的时间里未执行任何程序。众所周知,风切变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性的天气现象,会突然改变飞机的飞行速度和方向,是几种需要飞行员立即作出反应的紧急情况之一。机长的决策冻结使得飞机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险些酿成大祸。

二是动作反效。2000年,某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应对飞机安定面故障时,过度修正水平安定面,最终导致结构失效,酿成事故。机组原本的意图是通过调整水平安定面解决飞机出现的问题,但由于受到惊吓,决策出现了失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三是认知隧道。在法航447航班空难中,副驾驶持续拉杆对抗失速警告。当时飞机在高空中遭遇恶劣天气,自动驾驶系统断开,飞机处于失速状态。副驾驶在惊吓和紧张的情绪下陷入了认知隧道,只关注到飞机的失速现象,却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如飞机的姿态、速度等,持续作出错误的操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这些案例深刻地揭示了惊吓效应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更加明确了增强飞行员应对惊吓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帮助飞行员克服固有的认知障碍,积极应对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挑战。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了解飞行员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在飞行中遭遇特情或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飞行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飞行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困惑,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此外,航空公司还可以组织心理培训,通过向飞行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例如,对于新晋飞行员,教授在飞行中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技巧、放松训练等。通过这些心理辅导和支持措施,帮助飞行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惊吓复原力。

多样化情景训练打破思维定式

模拟机训练是提升飞行员惊吓复原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高度仿真地模拟训练环境,飞行员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体验各种突发情况,锻炼应对惊吓的能力。模拟演练应尽可能贴近实际飞行场景,包括使用真实的飞行计划、模拟管制和真实故障设置等。在训练中,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训练场景,如突然出现无法停止的警报、模拟鸟击、机组人员失能等,让飞行员在不同压力情境下进行训练。同时,增强训练的综合性,如合理增加时间压力、可选条件压力,考验飞行员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

此外,在训练中让机组人员接触更多不同的情景,是提升惊吓复原力的重要途径。过于僵化或定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很难适应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情况。而不断重复的单一情景训练,容易使飞行员出现行为定式和思维僵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就像一直走同一条路的人,一旦这条路出现问题,就会不知所措。因此,进行多样化的情景训练,能够有效减少飞行员形成思维定式的风险,帮助他们提升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发动机故障、巡航中的自动驾驶系统断开、鸟击、通信故障等都是典型的训练情景。例如,在模拟发动机故障训练中,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故障,如燃油泄漏、叶片损坏等,还可以将故障设置在不同的飞行阶段,如起飞阶段、巡航阶段、着陆阶段等。这样飞行员在训练中能够充分体验到不同情况下发动机故障的特点和应对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实际飞行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他们能够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例如,在起飞阶段出现空速异常故障,飞行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故障严重程度,决定是继续起飞还是中断起飞,并执行相应的应急程序。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飞行员在面对实际情况时能更加冷静、果断地作出决策。

此外,还可以结合不同气象条件进行情景设置,如在模拟遭遇风切变训练时,设置不同强度、不同高度的风切变情况,让飞行员了解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如何应对风切变对飞机的影响。通过多样化的情景训练,飞行员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升惊吓复原力。

意识培养训练增强复原信心

统计表明,在当前日益复杂的运行环境中,机组压力的大部分都源自处理超出常规事务范围(非程序化)的情景,因此帮助机组人员意识到自己在训练中已经具备复原力,对于提升他们在航班运行中的实际复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和评估(CBTA)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培养训练方式。CBTA的目标是让学员在未受过某种特定情景培训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应对各种非预期情况。

在CBTA训练过程中,教员通过引导学员进行各种复杂情景的模拟训练,让学员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现自己在应对非预期情况时的潜力。例如,在一次训练中,设置通信故障与恶劣天气同时出现的复杂情景,学员在处理这一情况时,起初可能感到慌乱,但在教员的引导下逐渐冷静下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通信问题,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持飞机稳定飞行。通过这次训练,学员不仅掌握了应对复杂情况的方法,还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具备一定的复原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教员在教学中向学员传输这种意识,让他们明白如何应用程序和在适当的时机使用检查单,这些都是应对威胁和差错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员还可以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员了解其他飞行员在面对类似情况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一步加深学员对复原力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某起发动机故障导致的飞行事故时,分析飞行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及如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可能产生怎样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复原力在实际飞行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同时,在训练中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复原力。例如,模拟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故障或操纵系统故障的情景,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制订合理的应对方案,并成功完成着陆操作。这样的训练可以促使学员对自身能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实际飞行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能更加镇定和自信。(作者:刘蔚然,单位: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新闻来源 :民航资源网           作者 :刘蔚然

本文转载自民航资源网,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