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從春秋航空飛澳看廉航的經營

2011 / 04 / 19

鍾山
     
     春秋航空四月八日正式首航上海至澳門航綫, 首次用廉航的紐帶把澳門和華東連接起來。 市場反應看來很不錯, 一些旅客形容是「火車的票價, 飛行的速度」。 首航班機去程客座率達九成五, 回程近七成。 往返航線上 有四成機票是一百九十九元的特價票。 乘客中, 八成是內地居民, 二成是澳門居民, 期望未來澳門居民能增至三至四成。 澳門對上海、 江浙地區居民有旅遊吸引 力, 對客量增長有信心。 澳門民航局透露, 除了春秋航空,, 其他廉航公司亦紛紛開通澳門航綫: 六月底內地吉祥航將開通上海至澳門的航線;五月底有一家菲律賓廉航公司開通克拉克到澳門的航線;此外, 還有菲律賓航企擬開通往澳門航線, 正在等候有關當局審批。 

    春秋航空方面表示, 去年春秋航空開通來回上海——香港航線, 由每天一班增至每天三班, 旅客增加非常快速。 澳門剛開航, 影響力不夠, 乘客以內地居民為主, 反映要加強宣傳。 希望經過一段時間後, 可吸引更多澳門居民到華東地區旅遊, 擴大航線影響力。 民航界和旅遊界人士認爲, 春秋航空本身有龐大的銷售網絡和組團能力, 加上以低成本經營, 優勢很多, 完全可以在澳門長期立足。 

    作爲内地首家經營澳門航綫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早前曾表示, 他們經營澳門航綫是為了做大市場蛋糕。 春秋開通上海飛石家莊航線前, 有大公司連飛幾年但增長慢, 每日客量僅四、 五百人。 該公司開通後, 大公司客量每日增至千人, 春秋客量也增長四倍, 吸納了原本沒有想坐飛機的人。 春秋開業第一年度盈利千萬, 很多人都不相信。 去年營業收入三十四億元, 年利潤四點七億元, 增長240%。 春秋航空每個航班都有一定數量的一百九十九元、 二百九十九元特價票, 因為機位懸空起飛後就等於零, 倒不如低價填艙位, 提高資源使用度, 培育市場。 為降低票價, 春秋航空參考國際上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做法, 採取不少措施控制成本, 如二十多架飛機全部劃一機型, 一百八十個座位數, 全部網上售票, 節省營運成本。 一系列硬措施 下, 成本比市場同業低三至四成。 低價吸引下, 無論國際或國內航線, 經過一定時間發展後, 客座率都有九成五以上, 較同業平均客座率七成為高。 

     廉航先後在澳門落地, 很多人都想知道他們的經營方法。 內地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 「在不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 走市場化差異的模式是危險的做法。 」春秋航空也被內地居民認為是「自掏腰包人的航空公司」。 該公司票價比市場平均價格低三成, 如傳統航企上海飛澳門約二千四百元, 該公司票價為二百九十九元, 最低至一百九十九元。 他指出, 座位以很低的價格賣出都比空置來得有價值, 哪怕是「送」。 春秋早前曾推出「一元機票」, 只要有乘客就可以為公司宣傳。 同時, 王正華亦相信, 造物主對人類不論是富人或窮人都是平等, 以指定時間讓不富裕的人乘坐飛機, 可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無疑, 廉航中有部分乘客是第一次坐飛機, 尤其不乏來自農村的, 把坐大巴、 坐火車的習慣帶到飛機上, 如大聲說話等。 旅行團最明顯, 一些非文明習慣亦會表露出來, 導致客艙內氛圍較差劣, 需要空中服務員進行簡單教導。 王正華亦教導空中服務員「人生而平等」, 千萬不要歧視不富裕或未曾坐過飛機的乘客。 能夠為第一次坐飛機的乘客提供應有的服務、 關懷和尊重, 相信乘客一輩子都會記住, 比服務經常坐飛機的乘客更有價值。 

    王正華強調, 經營廉價航空就要有顛覆性文化, 即經營理念必須創新和具差異性, 要重新打造一個新市場, 其次, 操作上不能單單跟隨別人成功的路, 必須從中尋找差異。 如節約成本的理念, 就不是人人做到, 必須由領導開始, 身體力行。 王正華舉例, 他出外公幹都入住三星以下酒店, 管理人員工資亦是同行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 但他會把春秋的70%股份分給中、 高層, 把節約得來的成本回饋給顧客。 他認為, 中國疆域遼闊、 人口衆多, 對廉價航空有需求, 相信廉航在內地會大行其道, 並成為中國航空的三大戰略之一。 中國要成為民航強國就必須國際化, 大衆化的廉價航空必會成為重要戰略之一。 雖然去年廉航只佔中國航空市場2%, 但廉航約佔全世界航空業27%, 尤其是發達國家三小時以下的航線中, 廉航佔六成以上市場份額, 內地很多航線都在三小時之下。 

    不過, 油價上漲對航空業打擊很大, 尤其是對低成本航空打擊最沉重。 油價一般佔航企成本三分之一, 傳統航企約為33%, 低成本航空則佔四成。 去年底, 世界民航組織、 亞太民航組織以至中國政府已預測一一年油價波動很大, 並先後作出了頻繁的警報。 雖然已有思想準備, 但沒料到這麼殘忍, 利比亞政局對油價影響很大, 航企困難更大。

轉載自 濠江日報 民航論壇201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