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中國古話同樣適用於亞洲的廉價航空公司。
日前,4家亞洲廉價航空公司宣布了各自的合作協議。由新加坡航空持股32.7%的老虎航空表示,已與新加坡航空去年成立的廉價航空公司酷航達成一項聯盟協議,在雙方重合航線上實行聯合運營、銷售和營銷。
如果聯盟協議獲得監管機構批準,這兩家航空公司都可以在未客滿的航線上使用對方的飛機。這兩家公司表示,聯盟內容可能包括“統一定價與協調航班時刻,為實現系統無縫隙融合和互聯互通鋪平道路”。無疑,這與近年來國際骨幹航空公司在黃金航線上實行的“聯合運營”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許多國家的監管規定不允許航空公司之間實施跨國和跨洲並購,因此航空公司只有想方設法繞開政府法規限制,開展這種深度合作,作為邁向整合的第一步。這表明,在亞洲航空業日益激烈的競爭與運力過剩的雙重壓力下,亞洲廉航正在嘗試“抱團取暖”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
亞洲的低成本航空市場的發展潛力自不待言。近年來,隨著亞洲的經濟增長,能夠坐得起飛機的中產階級日益增多,航空大眾化漸成趨勢。為了“掘金”這個市場,越來越多的廉航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根據澳大利亞研究機構亞太航空中心的數據,廉價航空公司現在提供的座位數占該地區客機總座位數的一半以上。
相比之下,易捷航空和瑞安航空等廉價航空公司只占歐盟市場的40%份額。而廉價航空公司在歐洲的發展歷史至少是亞洲同業的2倍。
然而,盡管亞航等亞洲廉價航空公司的增速驚人,但近年來本地區廉航卻承受運力過剩之苦。原因是本地區的飛機訂單多且密集,但卻與日益擁堵的機場基礎設施不相匹配,同時廉價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廉價航空公司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但運力大量過剩,同時一些航空公司發展過快,”航空中心駐新加坡分析師布蘭登·索比表示。東南亞是全球唯一訂購飛機數量多於在役飛機數量的地區。該地區還包括泰國、越南和菲律賓。
這種壓力與歐洲最大的兩家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和易捷航空——在歐洲的困境類似。他們也面臨著歐洲的一些“後起之秀”日益嚴峻的挑戰,包括挪威穿梭航空公司和總部位於布達佩斯的威茲航空。
行業分析師估計,亞洲目前有45家廉價航空公司在運營,其中一些廉航例如越南的Vietjet是最近才成立的。老牌航空公司也進入了這領域,占廉價航空公司總數的1/3左右。規模較小的廉價航空公司可能比那些較老牌的航空公司更脆弱,但即便是後者也面臨著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廉航之間的“抱團取暖”尤顯重要。
除了與酷航結盟之外,老虎航空也與印度廉價航空公司香料航空簽訂了一項3年期協議,旨在使印度城市海得拉巴和新加坡航線運營更加高效。同時,老虎航空還與中華航空合資在臺灣成立了一家廉價航空公司;酷航則與泰國的飛鳥航空(Nok Airlines)達成協議,將投資8000萬新元(合6400萬美元)在泰國成立一家廉價航空公司,酷航將持有合資公司49%的股權。
“借助戰略合作夥伴的力量,在不對本公司資產負債表造成過重負擔的情況下,有利於拓展現有市場及增強新市場的業務”。老虎航空首席執行官郭炳炎(Koay Peng Yen)這席話或許道破了廉航這種“分久必合”的本質。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